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

先別談虎媽了,你聽過自己心裡的聲音嗎?



最近在網路上有篇關於小提琴家陳美的成長故事。這故事說,陳美的老媽一心想把她培養成音樂家,她自幼時即被施嚴管嚴教,她也確實少年成名,但成年之後不久,因受不了老媽一管再管,索性把經紀人老媽Fire,從此不相往來。其寓意一如原文標題,就是父母往往執著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,卻因為這種執著而輸掉孩子。此故事停在陳美冒手傷風險參加冬季奧運。

這話題搭上了近幾年的虎媽熱,廣受轉載,引起不少議論。但我想多數人其實不太可能成為真正的虎爸虎媽,就算想當也當不到,因為在當前台灣的倫理大環境下,只有少數不怕人斜眼批判的家長,才會長期採取嚴苛的教養方式(但寵爆媽寶的寶媽有不少),而就算真有這種人,他小孩成年後離家落跑的機率也很高;尚不用看到陳美的例子,在我身邊就有幾個這種故事。所以「陳美虎媽傳」,我認為對於大眾來說,並沒有太大的啟示價值。

但如果把陳美的故事看完,說不定能產生另一重啟發。陳美的冬奧大挑戰,已有了結果。她在大曲道滑雪賽中代表泰國拿下第六十七名,是完賽者中的最後一名(另有二十餘人因自然條件惡劣無法完賽)。她說:

「很幸運能從藝術家變運動員。就算是完賽的人裡最後1名也好。其他人都小我10幾歲,而且可能6歲就開始練,我只練6個月不能跟她們比。我玩得很開心,也實現夢想。」(引自蘋果日報報導)

這成績根本無足稱述,但是對她而言則獨有意義。她完成了自己的夢想,也指出了許多人該思考的方向。什麼方向?

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。如果生活無虞,給你一段時間去練習一個國內冷門的運動項目,並讓你代表去參加奧運(或是某種具代表性的運動賽會),這事你幹不幹?

因為研究運動倫理,我問過許多「非專業運動員」(就是普通人)這個問題。許多十幾、二十歲的人會說:「不幹」。因為他們怕丟臉,怕辛苦,怕累,覺得自己沒那個天份、本事、條件。最後一名怎麼辦?被打爆怎麼辦?壓力很大呢。

但很多三、四十歲的朋友卻說,他會幹。沒什麼好丟臉的,只怕再不做,就沒機會了。

什麼項目都好,不然練個中年人也可以上手的射擊項目吧。去趟奧運可是難得的機會,之前不是也有個黑人參加游泳,差點溺水,不會比他差吧。

我認為陳美故事的真正啟發在此。他二十一歲就脫離母親,但直到三十幾歲才下定決心冒險(競技滑雪)。什麼起跑點不起跑點的虎媽故事,那也是二十一歲的她能給你的啟示。現在的她能給你的,是這種抓住青春尾巴的決心。

不論你在什麼地方有了點社會成就,你總對其他向度還有一些夢。學者也想當偶像歌手,工程師想成為職棒球員,小主管想要親手蓋出自己的房子。大家總是幼年有夢,卻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淡忘或放在心中的某個角落,直到某天,發現自己老到不可能再夢。

別等「老到不可能」。陳美透過轉籍、參賽、完賽,成功的講出自己的故事。我知道你會質疑,她有錢、有閒、有機會去把事做完,是機運,而你沒有這種機運。但跨出這一步更需要勇氣:滑雪相當危險,競技滑雪更不容易(注意退賽者的數量),她拿自己原本的職業生涯去拼搏,是賭運氣,但也展現了更多勇氣。

你要問的,是自己有那機運時,真有這種勇氣嗎?
你也該再問,你能透過自己的努力,去促成這樣的機運嗎?
陳美若不想方設法把自己在音樂的成就與名氣轉換成追夢的條件,憑她的實力,哪個國家會提名她出賽?這都是掙來的。

如果還「沒老到不可能」,就別只把夢想當做是腦中的深層記憶,而是當成一件有待執行的任務。你要玩運動,開店,東闖西鬧,需要的都是任務計劃,而不是夢。你已站定在社會上的某個角落,那代表你有點本事,就想辦法用這本事將「夢」轉換成「任務」吧。

當然,你得先確定那個躲躲藏藏的渴望到底是什麼。

所以,先別談虎媽了,你聽過自己心裡的聲音嗎?陳美應該聽過,自己在雪地裡大口呼吸的聲音吧。